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公众担忧核电安全的神经再次紧绷,核能利用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瑞士、德国等先后在国内“反核”舆论压力下宣布暂时放弃核电,我国也宣布暂缓对核电建设的审批工作。核电是否安全?我国核电安全水平如何?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联合国原子辐射影响科学委员会中国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科技委主任潘自强。
采访中,潘自强一再强调,核能是清洁、安全、绿色的能源,福岛核事故改变不了核能的优质能源属性。“事实上,核电比煤电更清洁安全,核电链对环境和工作人员的危害远小于煤电链。”
潘自强认为,在比较各种能源对环境的影响时,一定要采用全面的科学方法,即不仅考虑发电厂本身,而且要考虑整个能源链。核电链是指从铀的开采、冶炼、转化、浓缩、元件制造、发电、后处理到废物回收处理处置。煤电链是指从采煤、洗煤、运输、发电到废渣的利用和处置。
作为“中国核工业30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不同能源对健康、环境和气候影响的比较研究”等项目的主持人,潘自强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煤电链对公众健康造成的非辐射危害是核电链的18倍;煤电链对公众健康造成的辐射危害是核能链的50倍。煤电链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比核电链高10倍,急性事故死亡率煤电链为核电链的60倍。核电链排放的温室气体大体等于煤电链的1%,核电链是排放温室气体最小的能源链。
为什么煤电链对公众造成的辐射危害比核电链更大呢?潘自强解释说,煤中含有铀、钍、镭-226、钋-210等天然放射核素,一般过滤设施对钋-210等的过滤效率均很低。而核电站虽然其包容的放射性活度远高于燃煤电站,但由于采取了严格的多层屏障,其排出的放射性活度产生的剂量远低于燃煤电站。另一方面,由于煤渣中放射性活度含量高于其他天然建材等材料,居住在含煤渣建材住房中的居民所受剂量明显偏高,这一点通常被忽略。
尽管数据表明煤电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比核电更大,但在真实的生活中,人们对煤电厂似乎从未有过对核电站一样的担忧和恐惧。究其原因,潘自强认为主要源自公众对核电的“误会”:把核电站等与核武器、核辐射设施等混为一谈。
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是众人皆知的,人们往往把对核武器的恐惧心理延伸到核电站。“实际上,核电站是可控的核反应,是不可能会产生核爆炸的,即使在严重的事故情况下也只可能会产生功率的脉动。核爆炸是需要在精心设计的一定条件下才有几率发生的。”
潘自强举例说明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在反应堆启动过程中严重违规而产生功率脉动,引发石墨燃烧,石墨晶格释放大量能量,引发爆炸和燃烧。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厂房爆炸是氢气爆炸。
“混淆核安全与辐射安全、与辐射设施及放射性实验室的差别,其实就是渲染辐射设施的危险、夸大核安全中有几率存在的不确定性。”潘自强指出,通常既有核安全也有辐射安全问题,而辐射设施则只存在辐射安全问题而没有核安全问题。是不包括辐射设施的。
“迄今为止,我国没发生过一起辐射致死以及辐射造成放射病的事例,只发生过一些皮肤烧伤事件。我国核电站也没发生过2级以上的事件,核安全记录良好。”潘自强介绍道。
国际原子能机构将核与辐射事故划分为7个等级,这7级又被分为2类,对环境没影响的1—3级被称为事件,影响较高的4—7级被称为事故。
潘自强认为,我国核工业、核电站及其燃料循环发展的历史表明,尽管核电站存在比较大的潜在风险,但是由于社会对其安全极为重视,对核与辐射安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高的安全目标,采取了很严格的监管措施,其固有安全性得到不断的提升,从而创造了良好的安全纪录。
“我们要充分吸取福岛事故的教训,在目前的基础上做到更安全,核安全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潘自强强调。(唐婷)
上一篇: 核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