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问题愈发严峻,极端高温、暴雨洪涝、海平面上升等灾害频繁来袭,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这背后,温室气体排放过量难辞其咎,而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成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靶点”。
在此背景下,“碳中和” 应运而生,它宛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旨在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手段,将一段时间内全社会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 “零排放”。这不仅是对环境的救赎,更是为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我国积极做出响应国际号召,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上庄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彰显了大国担当,也代表着我国将在未来几十年间,沿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道路大步迈进。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碳中和征程中,零碳产业成为当仁不让的主力军。那么,究竟什么是零碳产业?它又是怎样为碳中和目标注入澎湃动力的呢?让我们一同揭开其神秘面纱。
在能源领域,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零碳能源正逐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扛起能源供应的大梁。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迅猛,截至 2024 年 9 月底,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已飙升至 7.7 亿千瓦,同比增长 32.6%。在西部的广袤沙漠地区,大规模的光伏电站如同蓝色的海洋,绵延不绝。这些光伏板将炽热的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不仅为当地输送强大电力,还助力 “光伏治沙”,让荒芜沙地焕发生机,实现生态与能源的双赢。
风能发电同样成绩斐然,海上风电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增长极。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排排巨型海上风力发电机错落有致地矗立在辽阔海面,它们宛如白色巨人,叶片随风舞动,将强劲海风转化为电能。据统计,2024 年前三季度,全国风电发电量达 7380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7.7%,其中海上风电贡献不菲。
能源巨头们纷纷瞄准新能源赛道,斥巨资布局。欧洲最大电力公司之一 Enel 计划投资 700 亿欧元,专项用于扩大太阳能、风能业务,旨在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规模从当下的 45GW,在未来大幅增至 120GW;我国的新能源企业龙头 —— 欣旺达,近年也是动作频频,先后在珠海、四川、南昌、山东等地投资建厂,全力扩充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产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蒸蒸日上筑牢根基。
新能源汽车产业与零碳能源更是携手共进,相得益彰。当新能源汽车行驶在路上,使用的电能可能就来自远方的风电场、光伏电站,实现了从出行源头到动力供给的全流程零碳化,让绿色出行的梦想照进现实。
在钢铁行业,先进的氢冶金技术正逐步取代传统的以煤焦为基础的炼铁工艺,从源头上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我国的宝武集团,作为钢铁行业的领军企业,率先在氢冶金领域展开大规模实践。在其位于上海的某钢铁基地,全新的氢冶金生产线已投入运行。相较于传统工艺,这条生产线每吨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锐减超 50%。未来,随技术的持续精进与广泛推广,钢铁行业有望实现碳排放的大幅 “瘦身”。
化工行业同样是直接减排的重点领域。以乙烯生产为例,传统工艺依赖石油裂解,碳排放量大。如今,生物基乙烯技术崭露头角,它利用生物质原料,通过发酵、转化等步骤制取乙烯,过程中的碳排放几近于零。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已在欧洲建设了生物基乙烯试点工厂,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范例。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 2030 年,生物基化工产品在全球化工市场的占比有望升至 10%,届时化工行业的碳排放将显著降低。
建材行业也不甘落后,绿色建材产品成为减排 “利器”。新型的低碳水泥,通过优化原料配方,降低石灰石用量,减少煅烧过程中的碳排放;保温隔热能力卓越的节能玻璃,能大幅度降低建筑在使用阶段的能源消耗,进而减少因发电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使用绿色建材的建筑,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比传统建筑降低 30% - 40%。
近年来,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稳步攀升。国际能源署(IEA)数据表明,2023 年,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占比已突破 30%,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在我国,这一趋势愈发显著,截至 2024 年,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已接近 40%,较十年前增长近 20 个百分点。
储能技术的突破为清洁能源的稳定供应筑牢根基。新型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大幅度的提高,成本却降低超 30%,能在用电低谷储存电能,高峰时释放,有效平衡供需。我国的宁德时代,研发的麒麟电池,以高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长寿命等优势,大范围的应用于储能项目,为清洁能源并网提供有力支持。
智能电网建设也在加速推进,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控制管理系统,实现对电力的精准调度,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国家电网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主要电网清洁能源消纳率达 95% 以上,基本实现 “发得出、送得稳、用得上”。放眼全球,欧洲超级电网项目正逐步整合各国风电、太阳能资源,构建跨国、跨区域的智能电力调配网络,致力于打造欧洲大陆的清洁能源 “高速公路”。
能源替代的长期效应显著,据预测,到 2050 年,全球清洁能源有望满足 80% 以上的能源需求,届时因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将锐减,为碳中和目标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零碳产业园是产业协同的典范。以远景科技集团打造的零碳产业园为例,园内聚集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智能物联网等上下游企业。企业间通过能源共享、资源循环、协同创新等机制,实现碳排放的 “内循环” 抵消。园区屋顶的光伏发电不仅满足自身用电,余电还能供应周边企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余热、余压被回收,用于园区供暖、制冷;企业产生的废料、废水,经处理后成为别的企业的原料。据测算,入驻企业在园区内的碳排放强度相较于园外可降低 60% - 80%。
跨产业协同同样成果斐然。农业与能源产业携手,催生 “农光互补”“渔光互补” 新模式。在江苏盐城的沿海滩涂,大片的光伏板下,鱼虾养殖、耐盐作物种植有序开展。光伏板为农业遮阳降温,减少水分蒸发,提高产出;农业活动又为光伏设施维护、场地利用提供便利,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产业融合发展,每年每亩土地的综合收益提升超 50%。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向低碳化迈进。以家电产业为例,美的集团构建了覆盖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回收、拆解、再利用的全链条绿色服务体系。通过逆向物流回收旧家电,拆解后的零部件、材料重回生产线,既降低原材料采购碳排放,又拓展了服务增值空间,实现产业协同的 “双赢”。
零碳产业蓬勃发展,孕育出一系列创新商业模式。碳排放交易市场活力涌动,企业通过节能减排获得的碳配额,可在市场交易变现。我国碳交易市场自 2021 年启动以来,年交易量已超 5 亿吨,交易额突破 100 亿元,成为企业减碳的经济驱动力。
绿色金融为零碳产业注入源头活水。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碳金融衍生品等产品琳琅满目。截至 2024 年,我国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超 5 万亿元,为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项目提供充足资金。欧洲投资银行更是设立专项绿色基金,每年投入数百亿欧元,助力区域零碳产业发展。
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从无到有,规模持续扩张。我国已建成多个 CCUS 示范项目,每年捕集二氧化碳超百万吨,用于驱油、化工原料、食品保鲜等领域,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氢能产业也步入快车道,制氢、储氢、加氢全产业链加速布局,预计到 2030 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突破万亿元。
零碳产业还重塑就业结构,催生大量绿色岗位。从新能源工程师、碳资产管理师到绿色建筑设计师,据国际劳工组织估算,到 2035 年,全球零碳产业相关就业岗位将新增超 1 亿个,成为经济稳步的增长新引擎,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
零碳产业在赋能碳中和的征程中已然硕果累累,但前行之路绝非坦途。技术层面,尽管诸多零碳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可距离大规模商业化普及仍有差距。氢燃料电池汽车,虽具零排放、高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优势,但其成本居高不下,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产业扩张;碳捕集与封存技术,面临着能耗大、长期安全性待验证等难题,难以满足大规模应用需求。
成本困境也是一大阻碍。零碳产业前期投入巨大,从新能源电站建设到绿色工厂改造,金钱上的压力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以海上风电为例,其建设成本比传统火电高出数倍,若无有力的政策扶持与成本疏导机制,投资回报周期漫长,削弱了市场主体积极性。
政策的连贯性与协同性不足同样不容忽视。不一样的地区、部门间政策存在 “碎片化” 现象,在碳排放交易、绿色补贴等方面,标准不一、衔接不畅,影响政策效力发挥与市场公平竞争。
然而,挑战虽在,希望更大。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各方应携手共进,形成较为强大合力。政府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对关键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企业需勇挑重担,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速零碳技术在生产各环节渗透;科研机构要潜心钻研前沿技术,突破瓶颈;社会组织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碳中和意识。
展望未来,当零碳产业全面崛起,我们的地球将重归生态平衡。天空湛蓝如宝石,空气清新甜润,山川葱郁,河流澄澈。城市中,绿色建筑错落有致,新能源汽车畅行无阻;乡村里,农光互补熠熠生辉,生态农业欣欣向荣。这一美好愿景,激励着我们砥砺奋进,让零碳之光穿透迷雾,照亮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上一篇: 2025-2030年中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行业投资规划及前景预测报告
下一篇: 建议书的作文保护自然环境(通用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