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建成世界上顶级规模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十多年来,我国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当前,深化医改面临哪些重点任务?老百姓有望在哪几个方面继续提升获得感?7月29日至30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的2023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上,多名业内专家盘点既往医改清单,前瞻下一阶段“路线图”。
推动“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是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
目前,我国确定了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医疗服务“高地”覆盖所有资源薄弱省份。2021年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关专科的跨省就医,较2019年下降9.3%。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基本完成规划布局,下一步重点是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一级巡视员朱洪彪说。
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基层的诊疗水平也在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底,全国87.71%的县级医院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累计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过3万家。
朱洪彪表示,未来将继续规划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提升地市和县级医疗水平,加强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促进分级诊疗的体制机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着眼长远,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多优质医疗服务,还需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
此前,全国公立医院已分别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如何夯实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基础,同时保障公立医院人员薪酬的来源、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成为一项迫切任务。“下一步的重点是持续巩固和完善运行新机制。”朱洪彪说。
根据最新发布的2023年城镇和乡村居民基本医保筹资标准,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640元。十年前,这个标准是280元。
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持续加大,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持续下降至27.7%。
“但一些老百姓实际从口袋里拿出的看病钱,并没有感觉到明显减少。”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树强说,一个重要原因是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外的费用负担依然较重。
一边要继续解决看病贵,一边是医疗服务价格偏低、部分医疗机构出现亏损,如何破题?
不久前,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明白准确地提出要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
上海市依托“本市职工自愿使用医保个人账户历年结余资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政策”规则,推出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沪惠保”,2021年版投保人数达到739万人,截至2022年底累计赔付7.9亿元,成为基本医保的有效补充,助力群众看病再“减负”。
山东省在实现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基础上,2022年启动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目前全省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112万人,位居全国第一,更好满足重度失能人员的长期护理需求。
许树强认为,深化医改既要让人民群众从自己口袋拿钱的花费慢慢的变少,还要促进公立医院的发展,可优先考虑更多医疗费用由第三方支付的改革举措。在继续发挥医保基金基本保障作用的同时,积极地推进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发展。
眼下,聚焦儿童用药、罕见病用药等,新一轮的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正在进行中。
近年来,随着医保药品目录准入谈判、集中带量采购等多项举措落地,341个新药以适宜的价格纳入目录,集采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累计节约费用3000亿元左右。
在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看来,集采的前期准备工作越发充分,方案设计越发严密,惠及百姓的药品和医用耗材也越发丰富。
国家医保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集采在推动药品降价的同时,也让原研药和通过仿制药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药品的比例超过90%,高质量药品的可及性大幅提升。
支持药品研发创新,常态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和质量监管……聚焦医药领域改革和创新发展,一系列重点工作将在今年下半年持续推进,确保“供好药”“用好药”。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今年将指导各省至少开展一次药品、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要求年底前实现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合计达到450个。
此外,据了解,促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等,也将是下一阶段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年内有望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