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和环境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2024年被预测为传统能源与新兴能源的交织之年,成为全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里程碑。随着地缘冲突、经济增长乏力等因素交织影响,国际能源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然而,这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一年,清洁能源产业的持续崛起、温室气体排放的逐步降低以及绿色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都将在推动全球走向一个更加绿色、繁荣的新时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望2024,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将继续以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中坚力量。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引领者,正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和市场发展能力,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市场稳定贡献着难以忽视的力量。受到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技术不断成熟的推动,诸如太阳能和风能等能源的成本有望进一歩降低,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更多地区和国家将加速部署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设施,普及速度势必大幅加快。
此外,储能技术的极大发展将促进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兴起,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一部分。通过优化电网管理和灵活的储能应用,全球电力系统将更有效地接纳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实现高效调度。而绿色金融的兴起,也将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加速全球向绿色未来迈进。
虽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迅猛发展,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太阳能与风能发电的间歇性如何破解、提升经济效益及实现与其他能源的协调发展问题都亟待解决。这是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者们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为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铺平道路。
气候治理行动越来越进入贯彻执行的关键时刻。2014年,全球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政策激励和技术创新双驱动下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年末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新动力。缔约方都同意加速推进全球碳市场及碳定价建设,并制定气候融资的量化目标,显示各国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上的决心。
然而,落实气候目标并非易事。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ECO退化等问题,正在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更大冲击。气候适应及减排的双重压力将迫使各国加大行动力度,全球对低碳技术创新和绿色能源投资的需求也将随之上涨。在即将于2025年在巴西亚马孙雨林地区召开《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之际,落实COP29成果成为全世界气候治理的重要任务。
世界正从曾经的能源短缺时代迈向供给充裕的全新市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诸多行业机构及能源咨询公司普遍预测,2025年将出现供应过剩,国际油市场将进入买方市场。面对石油供应过剩的潜在风险,作为全球主要产油国的美国,其石油生产商相较于以往更加保守,不愿意增加投资,只专注于提升股东回报和并购扩张。
与此同时,海上油气开发速度显著加快,深水及超深水钻井项目的逐步回归,多项备受期待的项目计划将最终获批,激活深水油气设备的需求。但全球主要投行均对2025年国际油价持下行预期,因贸易战和中东局势的不确定性,油市的供需环境仍有待观察。
2025年将是低碳氢氨产业势头强劲的一年。尽管行业面临着成本压力、承购协议获取困难及复杂监管环境等多重挑战,但是市场信心依然强劲,预计低碳氢能和氨能项目开发的提速将带来意外的惊喜。在氢能方面,中国、拉美、中东、印度等新兴市场将在新兴市场引领新的吉瓦级项目出现,受益于低成本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推动,这些地区将成为氢生产与出口的优选地。美国则继续增加对蓝氢的投资,有多个大型蓝氢项目有望在年内做出投资决策。
与此同时,低碳氨领域也将因注入大量投资而迎来显著的发展,预计可为氨价值链达成价值约80亿美元的交易。根据预测,大型氨运输船将在国际市场中迎来大量投资,确保开发商能够很好的满足净进口市场尤其是亚洲及欧洲的保供与增产需求。
伴随着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逐渐成熟,全球能源电力供应体系也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变革。特别是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正在大范围的应用,电力的生产、传输、分配及消费的所有的环节正经历着重要的转型。这一过程中,AI及其他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系统在实时数据分析、负荷预测和故障诊断上取得了显著进展,逐步提升了电网的稳定性,使得可再生和波动性电力的消纳能力显著改善。
2024年的全球能源市场并不只是充满改变的一年,而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通过技术进步、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全球能源供应体系将迎来崭新的变化。无论是推动清洁能源的转型,还是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挑战,全球各国都需携手共进,确保未来负担得起、可持续的绿色未来。这个历史拐点背后是全球数十亿人口的生命与未来,每一点努力都至关重要,而这一切正值我们每一个人一同承担责任的时刻。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 2025传统能源更稳更绿
下一篇: 天津摇号最新消息对新能源车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