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为底 中国助力全球清洁能源发展

时间: 2024-10-20 10:30:55 |   作者: 连铸设备

  近年来,为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我国坚持把发展清洁能源放在突出位置,取得了瞩目成绩,已变成全球清洁能源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2023年8月,联合国大会决议,将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成立日,也就是每年的1月26日设为“国际清洁能源日”。

  “‘国际清洁能源日’展示了国际社会关于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公正包容转型的广泛共识,将进一步激发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研发、创新和部署活动,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加速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潘慧敏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国家能源局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中国的贡献超过了50%。中国企业海外清洁能源投资遍布主要国家和地区,涵盖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主要领域,在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有力支撑了相关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当前,各地全力发展清洁能源,扎实推动重大工程建设,促进能源转型高质量发展。

  2023年,中广核清洁能源总装机突破1亿千瓦,全年实现上网电量3338亿千瓦时,较上一年增长234亿千瓦时。全年清洁能源上网电量等效替代标煤消耗超1亿吨,减排二氧化碳超2.6亿吨,环保效益相当于种植了75.1万公顷的森林,为践行国家“双碳”目标和全球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悉,截至目前,中广核在建核电机组达11台,全部采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分布在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地,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浙江省丽水市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全方面推进能源网络建设。据初步统计,丽水境内的技术可开发和利用风能储量在200万千瓦以上,约占全省的50%;光伏发电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在400万千瓦以上。

  国网丽水供电公司以光伏建设运维、储能削峰填谷、市场化售电和设备节能维护为重点,推出“光储售维”四位一体新型能效服务体系,促进当地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其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别的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开来,类似于一个大型“充电宝”。

  据了解,山东充分的利用泰安等地丰富盐穴资源,重点推进泰安肥城300兆瓦级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建设,实现压缩空气储能单机功率、转换效率、储能规模三项全球第一。

  “当前多地加快新型储能发展,11省(区)装机规模超百万千瓦,新型储能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从投资规模来看,“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千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山东新型储能规模达到375万千瓦,位居全国首位。2023年山东新增新能源装机1500万千瓦以上,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累计装机突破9100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型储能装机居全国首位。

  山西建兴500千伏变电站内220千伏冉起光伏电站至建兴站输变电扩建工程于近日送电成功。据了解,该项目年均发电量可达2.2亿千瓦时,实现电力供应的多元化,提高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比例,促进城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能源结构优化。

  “当前,加大电力特别是清洁能源发电的建设投资,体现了能源电力保障国民经济安全运作的支撑作用,也必将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山西探索了一条“先采气后采煤,采气采煤一体化”的煤矿瓦斯治理模式,快速推进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让煤层气真正的完成变“废”为宝。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山西省煤层气产量达到112.7亿立方米,年度煤层气产量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约占全国同期产量的80.8%。

  开发利用煤层气具有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效益。国家能源局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煤层气产量达到117.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5%;煤层气产量约占国内天然气供应的5%,增量占比达到18%,成为国内天然气供应的重要补充。

  “近年来,我国在进行传统能源保供的同时,也在积极加大清洁能源的转型发展,我国清洁能源转型的建设速度快,结构调整快,新能源的发展呈多元化、科学化、规模化趋势,电网系统协同性强,在技术上有一马当先的优势。”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业内专家这样认为,中国不仅在国内积极推广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还为全球提供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的方案,助力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进步。

  “未来,中国将在大力推动国内清洁能源发展的同时,为全球贡献更多的中国技术、中国产品和中国方案,为全球清洁能源发展和能源转型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潘慧敏表示。(陈静仪对本文亦有贡献)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上一篇: “十四五”规划102项严重工程获得重要开展

下一篇: 光伏树怎样促进城市节能减排